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 胴部圆锥形,后部削直,胴部狭长,胴长约为胴宽的7倍;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,均属小型。肉鳍甚长,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二,中部较圆,前部和后部较平直,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。无柄腕长度有所差异,腕式一般为3>4>2>1,吸盘2行,各腕吸盘以第2、第3对腕上者较大,吸盘角质环具尖齿8、9个,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,从顶端向后约占全腕三分之一处的吸盘特化为2行尖形突起;触腕穗吸盘4行,中间2行大,边缘、顶部和基部者小,大吸盘角质环具大小相间尖齿,一般是大l小2,也有大1小l,大1小3和大1小4的情况,相间的性质比较整齐。内壳角质,披针叶形,后部略尖,中轴粗壮,边肋细弱,叶脉细密。在直肠两侧,各具一个纺锤形的发光器。已知成体的最大膈长为470亳米。
标本测量 ♀
头长:32毫米,头宽:38毫米。
胴背长:315毫米,胴腹长:295毫米,胴宽:47毫米。
鳍长:210毫米,鳍宽:45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68毫米,第2对腕78毫米,第3对腕92毫米,第4对腕82毫米。
触腕长:265毫米,触腕穗长:43毫米。
标本测量 ♀
头长:32毫米,头宽:38毫米。
胴背长:315毫米,胴腹长:295毫米,胴宽:47毫米。
鳍长:210毫米,鳍宽:45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68毫米,第2对腕78毫米,第3对腕92毫米,第4对腕82毫米。
触腕长:265毫米,触腕穗长:43毫米。
生物学
生物学特性 浅海性生活,主要群体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。春季或夏季集群由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,群体丰厚,形成渔场。繁殖场所主要位于外海岛屿周围,水清流缓,盐度较高,海底多凹窝,底质粗硬,珊瑚、海藻茂密,并有暖流水系与沿岸水系交汇。我国近海的中国枪乌贼渔场,主要有五个:第一个是北部湾北部渔场,主要在春、秋汛捕捞,第二个是海南岛周围渔场,主要在夏、秋汛捕捞;第三个是南澎岛渔场,主要在夏、秋汛捕捞;第四个是澎湖群岛渔场,主要在夏、秋汛捕捞;第五个是闽南渔场,主要在夏、秋汛捕捞。五个主要渔场中,以南澎岛渔场中的群体最为稠密,旺汛中,天气炎热,气温一般在30℃以上,最高可达35℃,底层水温也达22-24℃,渔民称为“暑海鱿鱼汛”或“热水鱿鱼汛”。在产卵期中,中国枪乌贼不仅表现出适高温的特性,而且也表现出适高盐的特性,对盐度的要求一般为千分之三十四左右。
中国枪乌贼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,夜间多活跃于中上层,有短距离的垂直移动。交配后不久即产卵,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,卵鞘长200-250毫米,每一个卵鞘中包卵160-200个。繁殖后,雄雌亲体相继死去,寿命约为一年。水温的高低影响孵化期的早迟,水温23.4-26.7℃时,孵化期为9-16天,水温24.6-2 8.6℃时,孵化期为8-14天(欧瑞木,1981)0孵化率甚高,一般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。孵出的稚仔,胴长约3毫米,外形与成体相近,但色素细胞大而明显;能凭借漏斗喷水所形成的反作用力,灵活地前进和后退,一般是昼伏夜动,喜游动于上层,捕食和变色能力均已具备,并有趋光性,但畏强光直射。
在自然海区,终年都有产卵群体,因生殖季节不同,分春生群、夏生群和秋生群。在自然环境中,稚仔的生长速度很快,孵化半年后,胴长可达300毫米左右。
凶猛肉食性,主要猎取磷虾、沙丁鱼、鲹、鲐等中上层种类,种内互相残食的现象也很普遍;本身为二长棘鲷、网纹、双髻鲨等凶猛性鱼类的重要捕食对象。
中国枪乌贼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,夜间多活跃于中上层,有短距离的垂直移动。交配后不久即产卵,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,卵鞘长200-250毫米,每一个卵鞘中包卵160-200个。繁殖后,雄雌亲体相继死去,寿命约为一年。水温的高低影响孵化期的早迟,水温23.4-26.7℃时,孵化期为9-16天,水温24.6-2 8.6℃时,孵化期为8-14天(欧瑞木,1981)0孵化率甚高,一般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。孵出的稚仔,胴长约3毫米,外形与成体相近,但色素细胞大而明显;能凭借漏斗喷水所形成的反作用力,灵活地前进和后退,一般是昼伏夜动,喜游动于上层,捕食和变色能力均已具备,并有趋光性,但畏强光直射。
在自然海区,终年都有产卵群体,因生殖季节不同,分春生群、夏生群和秋生群。在自然环境中,稚仔的生长速度很快,孵化半年后,胴长可达300毫米左右。
凶猛肉食性,主要猎取磷虾、沙丁鱼、鲹、鲐等中上层种类,种内互相残食的现象也很普遍;本身为二长棘鲷、网纹、双髻鲨等凶猛性鱼类的重要捕食对象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中国枪乌贼是南海中群体最大、经济价值最高的头足类,我国的年产量(包括香港、台湾的产量)约1万5千吨。我国的专捕渔具为“单竿多钩菊花钓”,配合灯诱;底拖网和对船围网类的焚寄网中,均有大量渔获。中国枪乌贼鲜肉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百分之十五左右,肉质细嫩,干制品在国际海味市场中列为“一级品”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中国枪乌贼是Gray (1849)根据我国广东近海的标本建立的新种,但原始描述简单,没有阐明其吸盘角质环小齿的细结构。夏菏等(1975)从仔细检查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本种标本后,发现该种吸盘角质环小齿的形态、排列等细结构,与Sasaki(1929)根据我国台湾近海的标本所建立的新种——台湾枪乌贼Loligo formosana完全一致,认为台湾枪乌贼实际上是中国枪乌贼的同物异名,从而作了重要的修订;而Ortmann(1888)在日本群岛近海所记录的Loligo chinensis实际上是Loligo edulis Hoyle。Voss and Will-iamson (1971)在我国香港近海记录的Doryteuthis singhalensis (Ortmann,1891),从所描记的吸盘角质环小齿的形态判断,我们认为也是Loligo chinensis Gray。